本主日的福音經課,對不少信徒來說,是一段由比喻和「金句」組成的經文。比喻的部分由第一節「某財主有一個管家」開始,至第八節「主人就誇獎這不義的管家做事精明,因為今世之子應付自己的世代比光明之子更加精明」結束,然後耶穌就向門徒解釋比喻的意思,其中包含第十節「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和第十三節「一個僕人不能服侍兩個主……」兩句著名的金句。這個普遍的印象,的確能夠幫助人對部分經文產生牢固的記憶,不過,問題是容易使經文變成零碎的片段,忽略了整個記載的中心思想。根據上述印象,不少信徒便以為整段經文談的就只是忠心。
我們要明白整段經文,可以先從文化背景着手。在耶穌的時代,羅馬人管家的工作,主要是幫助主人分配資源及運用智慧替主人投資。從經文可見(1節),比喻中的管家不但不稱職,甚至被人告發他浪費主人的財物。這樣嚴重的指控,使管家面臨失業的危機,而在當時的社會結構下,以這管家的名聲,恐怕再也無法找到一份涉及信任的工作,無怪乎在他在心裏想到將來要做甚麼,只能想到「鋤地」和「討飯」(3節)。
第五節至第七節,是管家因應危機而作出的行動。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這些行動就是管家「不義」之所在。然而,學者就當時的文化是否接納管家的行動,至今仍未有定論。他所刪減的債項雖然鉅大,但仍有可能是他自己的佣金,或者正是他主人不合律法收取過多利息的部分。當然,這也可能是純粹欺詐主人的行為。無論如何,管家一連串的計劃和行動,不論是否為當時的文化所接納,他只為解決一個問題─「我將來做甚麼呢?」(3節)這是個為將來作預備的問題。
關於為將來作預備,在《路加福音》之中,這裏不是首次出現,在第十二和十三章,也有強調要為將來作預備的經文。主人誇獎這不義的管家做事精明,他「不義」是因為他沒有履行作為管家的職責,辜負了主人的信任,而且也有可能在最後再做出了損害主人利益的事情。他「精明」是因為他到了最危急的時候,終於運用了他的智慧分配資源,而更重要的是,他看得清楚甚麼是關鍵所在,為將來作出了明智的投資。在管家的眼裏,錢財不是將來的關鍵,所以他沒有趁著還有權力的時候,為自己賺取即時實質的利益。在他眼裏,「關係」在將來比一切都更加重要!
比喻至此,並沒有談到忠心。比喻表達的是,管家雖然不義,但在危機來臨之際,他精明地建立關係,明白在為將來作預備的事情上,關係遠比錢財重要。耶穌的說話:「到了錢財無用的時候,他們(朋友)可以接你們到永遠的住處去。」(9節)回應了這點,而且「永遠的住處」讓我們意識到這裏關注的將來,超越管家日後的住宿,而是指向永恆。
從上述這個理解,我們便能夠明白耶穌為甚麼會使用包含不義管家的比喻,並透過比喻中的主人誇獎他,又能夠明白為何下文會開始談到忠心,特別在第十三節談到對上帝的忠心。管家為將來作預備是建立朋友間的關係,在永恆的事情上,人要建立的便是與上帝的關係。耶穌在此提醒門徒,唯有認清與上帝建立關係,並且忠於這段關係,才有永恆的價值。管家的「精明」只限於為自己預備將來的住宿,至遠永恆的歸宿,則必須從最小的事到最大的事,都忠於上帝。
耶穌一再提醒我們,甚麼才是重要,連不義的管家也能在危機來臨之際,作出精明的抉擇。我們作為信徒,是光明之子啊!我們從小事到大事裏,又要怎樣自處和作出抉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