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香港聖公會 > 經文淺釋 - 聖靈降臨期第廿一主日
 

路加福音 17:11-19

作者 : 張樹萱牧師

今日的福音經課中,耶穌親身經歷我們都經常遇到的境況;就是「祈求的人多,感恩的人少」。因為耶穌「治好了十個痲瘋病人」,但回來感謝耶穌的,就只有一位,而且「這人是撒瑪利亞人」。今日有很多人得到了別人的恩惠,同樣也是沒有一點感謝的心,看來這似乎是人在生活中的一種普遍現象。
(一)對耶穌的稱號:「老師」
耶穌時代的痲瘋病人,處境十分困難。除了身體上皮肉的痛苦外,更受到社群的排斥。因為這病在當時是不治之症,傳染性很高,一旦染病,就會被家人鄰舍視為將死和不潔淨的人。大部分都會被趕離社區,無人理會,在曠野自生自滅。他們在路上一旦遇上了別人,還要自己大聲呼叫:「我是不潔淨的」,讓別人不要接近。當這十位痲瘋病人遇上了耶穌,他們就高呼「耶穌,老師啊,可憐我們吧!」他們有可能曾聽聞過耶穌醫治的能力,所以迫切地盼望耶穌來憐憫醫治他們。但對於「耶穌是誰」,他們似乎未有深入認識,只稱耶穌為「老師」。
(二)耶穌看見,就對他們說:「你們去,把身體給祭司檢查。」
耶穌對有需要者的憐憫和快速的回應,在此又再顯現。路加簡單清楚的描述:『耶穌看見,就對他們說:「你們去,把身體給祭司檢查。」』將身體給祭司檢查,是當時律法規定,去確認一個痲瘋病人已經痊愈的一種程序手贖,讓那人可以重新投入社區群體中。由此可見,那時代的祭司,人可能就是將醫療、法律、教育、政治和領導者的地位角色;都集中在他們身上。
(三)為何潔淨的有十人,回來感謝的只有一人呢?
這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人往往以為別人為自己服務;是因為自己已經付出了代價,或者是因為對方應該這樣做的。因此人對別人的幫忙和恩惠,會視為平常或理所當然的事。甚至有些學者認為那九位得潔淨的痲瘋病人,可能根本就沒有到祭司那裏的理由,他們可能只需返回自己的家中,繼續過以往未曾染病之前的生活。對於那九位不回來稱頌上帝;感謝耶穌的人,聖經沒有特別的描述,我也不去評價。相反,我看到那「得潔淨」回來稱頌上帝,感謝耶穌的人,卻得到是了更重要的祝福。
(四)耶穌能醫治肉體,更能慰藉心靈
當人在遇上不幸的事時,就會反省求問一下是誰的過錯,到底在那裏出了混亂。所以間中容許發現小錯誤,能夠以積極態度面對困難,努力加以改善,是人學習和進步的一種方式和動力。例如香港遇上「沙士」的時候,就使人改變了「用公筷」,「勤洗手」的飲食習慣。從正面去看,「小小苦楚等於激勵」,「小病是福」的確是有些道理。
我們找醫生醫病,按照醫生指示,食藥休息,三兩天後好了,一般情況我們不會特意的回去稱謝,因為認為都是一般的傷風感冒,也不會有甚麼生命危險的威脅。而且大部分人會覺得已經付了錢,得醫治,是應該的。但對於一些危疾,或者是久病不愈的病人來說,能醫好他們的醫生就如「再生父母」。
這一個「得潔淨」的回來「大聲歸榮耀給上帝,又俯伏在耶穌腳前感謝他。」本來並不算希奇,但這人居然是一個「撒瑪利亞人」,就似乎與一般猶太人的想法並不一樣。在猶太人心目中,撒瑪利亞人可以說是比外邦人更差的民族。他們認為外邦人因為不認識上帝,不知道有律法,所以他們不敬拜上帝,也不會遵守律法。但撒瑪利亞人原本就是猶太人,他們的祖先違反了律法,與外邦人通婚,所生下來的後代,就是猶太人所認為羞辱的「混族」。猶太人認為這些人,是沒有可能得到上帝救恩和愛護的。
(五)上帝的恩上再加恩
上帝的恩典往往超越人所能理解的,耶穌不但醫好那些痲瘋病人,更加重要的是為人帶來與上帝復和的好消息。不單是古代人對人無法抗拒的病毒困苦,生離死別都無法掌握。就是今日現代人的心底裏,當遇上危疾苦難時,也常常會問自己是否犯了甚麼罪,得罪了上帝。
那天得着肉體回復健康的撒瑪利亞人,他清楚認識到這種得醫治並非偶然,乃是上帝愛他的一種表示。他回來先大聲稱頌上帝,更感謝那將上帝恩典降臨到他身上的耶穌。這就是那「撒瑪利亞人」的信心,這信心就使他與上帝的愛連上了不能被拿走的關係。耶穌對那人說:「起來,走吧,你的信救了你!」讓我們也起來,一同走在那永生朝聖的路上。

上一篇經文淺釋   返回   下一篇經文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