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禱告,不可灰心」可以說是本主日福音經課的核心主題,並且為經課的比喻,作了一個重要的定調。不論任何的釋經方法與傳統、對於比喻中「不義的官與寡婦」意指甚麼,也不能將這個核心主題摒棄。
本主日的比喻,是路加福音獨有的比喻,有聖經學者就指出這個比喻,與11:5-8「朋友在夜間叩門求餅」的論述及11:1-4「耶穌教導門徒怎樣禱告」的教導都有着重要的連繫與呼應。在17章末即17:20-37,法利賽人詢問耶穌:「上帝的國何時來到?」,而耶穌的回答是「上帝的國不能看見、不能言說,卻在眾人的中間(心裏)」。上帝的國何時來臨?面對信徒被逼迫、死去,然而仍未見上帝的國度來臨,這是路加福音的讀者,早期教會的信徒所關心的信仰課題,而路加福音正正透過本主日的福音經課,以耶穌的比喻來回應信仰的實況。
18章2節,耶穌講論一個比喻指:「有一個官,不懼怕上帝,也不尊重人」,其實這個描述在當時的處境,在猶太人的世界是匪夷所思的。在猶太的傳統中,作審判官的必須「以上帝為可畏的上帝」、「為孤兒寡婦伸冤、愛護寄居的」(申命記第10章、16章)。一個不稱職、不遵行他身份當作之事的審判官,他的回應為比喻帶來極大及幽默的反差。
寡婦在耶穌時代的處境,是孤苦無依、被社會邊緣的人,可以說在當時是沒有自主權、更是被遺棄的人,她是沒有辦法靠賴自己而生存,更莫論她能夠自主地為自己而伸冤,因此她需要尋求別人的幫助,故此她要尋找城裏的官來幫助她伸冤。然而比喻中,需要伸冤的寡婦遇上「不懼怕上帝,也不尊重人」的官,會帶來甚麼結局呢?
正如第4節所形容:「他很久不受理」,這是一個順理成章的結局。然而,比喻卻出現一個轉折:「後來心裏說:『我雖不懼怕上帝,也不尊重人,只因這寡婦煩擾我,我就給她伸冤吧,免得她常來糾纏我。』」一個「不義的官」,不信上帝不尊重人的官,也因為懼怕、生厭寡婦的煩擾,而為婦人伸冤。在這裏,耶穌帶領眾人返回主題,連不義的官,也會因寡婦的煩擾,而為她伸冤,更何況上帝呢?
第4節,審判官「很久不受理」,第8節,上帝卻「很快就要給他們伸冤」,在這裏,福音書透過比喻來安慰信徒,上帝不會撇下祂的子民,延遲為他們伸冤,故此作主門徒的,要重拾這份信德:「常常禱告,不可灰心」。
「雖不因……也會這樣做,更何況在上帝呢?」是路加對於禱告教導的一個特色:11:8「我告訴你們,雖不因他是朋友起來給他,也會因他不顧面子地直求,起來照他所需要的給他。」;11:13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天父,他豈不更要把聖靈賜給求他的人嗎?」
弟兄姊妹,我們雖然不好,也會因着不同的原因,作出慈悲與憐愛,更何況上帝呢?
寡婦在這比喻的角色中也提醒了我們,寡婦是一個無力自救、必須靠賴別人而活的角色,她因省察自己的無力,於是竭力的尋求審判官為她伸冤。相比現今世代的人,卻太有自信地以為所有的事情,單靠自己就能解決,遺忘了我們自身的軟弱與無力,所以我們也許也忘了尋求至高之主為我們伸冤,而單靠自己的力量去行我們的「公義」。或許寡婦的角色,能幫助我們去自省,不單靠自己的聰明,更要尋求上主的幫助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