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香港聖公會 > 經文淺釋 - 聖靈降臨期第廿三主日
 

路加福音 18:9-14

作者 : 潘正行牧師

耶穌上耶路撒冷之路接近尾聲。耶利哥離耶路撒冷大約有25公里的路程,約一天便可到達。這段經文之中出現了三組人物。第一組是耶穌,第二組是撒該,第三組就是一班凝視耶穌,又同樣凝視撒該的眾人。
群眾究竟用一種怎樣的眼光看撒該呢?按照經文,撒該的身份是一個稅吏長,亦是一個財主。按照羅馬律法,政府會向各個屬地徵收稅項,耶穌時代的以色列是羅馬帝國的一部份,因此也該向羅馬納稅。羅馬政府會以投標的方式讓屬地的人民擔任稅吏長,他們需預先向羅馬繳付好稅收,然後就可以向國民徵稅。因此撒該從他的身份上來說,他是一位幫助羅馬政府工作的猶太人,並要向自己的子民收稅繳交給外邦人。感覺就如在日治時期,幫日本工作的中國人,被身邊人視為漢奸賣國賊,不足為奇。經文的敘述也同意這一點。撒該身材矮小,看不見耶穌,若與鄰舍關係不錯,眾人該會讓個位置給他接近耶穌,而當耶穌告訴撒該要住在他家裏時,眾人都私下議論這位撒該是個罪人。在第七節的眾人並非單止一群人,原文希臘文可解作「所有人」,所有人都在議論他,說他是罪人。若說耶穌是來尋找失喪的人,撒該並不單是迷失於自己的工作,所擁有的財富之中,使他更加迷失的,或許是別人對他的目光,排斥和孤立。撒該是位孤單的人,是位被社會歧視的人。
為要打破這種成見,耶穌以一種主動的方式去接近撒該。首先,耶穌看見了這位奇怪的人,為何有個人穿着光鮮卻要爬上桑樹去觀看耶穌呢?這人必然有難言之忍,耶穌看見這個機會,便呼喚他的名字,並且願意到他家中去陪同他「撒該,今天我必須住在你家裏。」最後,耶穌並強調撒該是以色列群體中的一員。第9節的「耶穌對他說」中的他縱使是單數,但所指的應是這群「眾人」。「眾人」的希臘文就如英文的 “Everyone” 是一個單數名詞。另外,若然這句話是向撒該說,耶穌應用第二身的「你也是亞伯拉罕的子孫」,而非第三身的「他」。如此,耶穌所做的並不單是接納他為社會中的一份子,而是渴望社群裏的人也去接納他為社會中的一員,並告訴他們撒該都是亞伯拉罕的子孫。當撒該感受到這份接納後,他的生命就作出了改變。8節中「給」與「還」都是進行式,代表他不只是一次過把錢交還就算,而是願意有改變,願意不斷去實行這事。
可是,耶穌對罪人和社會中被歧視的人伸出接納之手,這舉動卻不為別人所接納。第7節中,當耶穌說要住在撒該家裏後,眾人看見都議論「他竟然到罪人家裏去住」。這句不單是指責撒該是位罪人,更加是指責耶穌,這位他們期待的救世主的行為,並不合乎他的期望。縱然受着眾人指責,耶穌依然給予我們很好的榜樣,就是要有勇氣去接觸,去尋找,去鼓勵那些在社會中,被排擠而感到孤單,迷失於人群中的人。錢穆校長曾說:「艱苦我奮進,困惑我多情。」願意我們都能夠有耶穌基督這份愛心和勇氣。

上一篇經文淺釋   返回   下一篇經文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