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教會年曆,1月6日顯現日後的主日,就是基督領洗日,當天的福音經課必定會選讀福音書中有關耶穌受洗的記載;又因現在是禮儀年的甲年,所以,今天的福音是選自馬太福音3:13-17。這段福音的背景,是施洗約翰出來傳道的時候,他傳講悔改的信息,並且為願意悔改的人施洗(見註);期間耶穌去到約旦河,請施洗約翰為他施洗。
除了本主日的一段馬太福音外,對觀福音的另外兩卷都分別有記述耶穌受洗的事蹟(參:馬可福音1:9-11及路加福音3:21-22),三卷福音書對於這事的記載基本上是接近的,但細心比較之下,便會發現不同福音書的描述,在一些地方有不同的表達,從而看到個別的重點。以下是馬太福音3:13-17描寫耶穌受洗事蹟的特點:
一、約翰想阻止耶穌受他的洗
根據馬太福音的記述,施洗約翰想阻止耶穌來受他的洗,因為他不認為耶穌需要受他的洗,反而他認為自己要受耶穌的洗(3:14)。這表示了當時的施洗約翰認為耶穌是「在他以後來的」、「能力比他更大」(3:11)的一位,暗示了他視耶穌為彌賽亞;他認為耶穌不需要受他的洗,因他認為耶穌並沒有罪,所以沒有需要行悔改的洗。
二、耶穌堅持要受施洗約翰的洗
雖然施洗約翰阻撓,但並不影響耶穌來受他的洗。耶穌的回應除了表示自己堅定的意向之外,還加上一句解釋:「理當這樣履行全部的義」,即是說他認為要「滿全上主的旨意」。有聖經學者認為這表示他要成就作為上主僕人的使命;這上主僕人是指以賽亞書42:1-9(即第一卷僕人之歌,也是本主日的舊約經課)所描述的一位,從而顯出耶穌順服在上主的旨意之下,甘願謙卑自己、將自己置在罪人中間。此外,亦有早期教父曾推斷耶穌要求受洗的理由,是因耶穌受洗就是要把水祝聖,從而為自己建立聖洗聖事的預告。
三、「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愛的。」
這句說話的表達,是天上的聲音跟在場的人說話。這有別於其他福音書所指,聲音只對耶穌說話。這樣看來,馬太福音的作者是要表達當耶穌領洗時,聖父的聲音和聖靈如鴿子的臨在,都是在場的人一同見證的。此外,學者認為這句話源出於詩篇2:7及以賽亞書42:1;詩篇第2篇是舊約時代以色列君王的登基詩,以賽亞書42:1-9則是上主僕人之歌;在耶穌受洗時,君王和僕人這兩個形象合併在耶穌身上,並藉天上的聲音表達出來,顯出了耶穌是上帝的愛子之外,他有君王的身份,也是上主謙卑的僕人。
從本主日這段福音,我們可見當時施洗約翰不理解耶穌的行動,但耶穌卻非常清晰自己來,是要履行和實現上主的旨意,而不是實現我們人的想法。因此,從耶穌的身上,我們應該學習放下自己的想法和計劃,一生努力尋求上主在自己生命的旨意,並且願意順服履行。這樣,我們經過聖洗禮歸入基督的名下,就真是順服上主、接受聖靈,成為上主的兒女了。阿們。
(註:施洗約翰為人施行的洗禮,只在於表示受洗者願意悔改。這洗禮跟基督徒是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受洗歸入基督,在意義上是不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