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顯現期第二主日的福音經課,記載了施洗約翰為耶穌作見證,並指示他的兩位門徒跟從耶穌,其中一位叫安德烈的,還馬上領他的哥哥西門同見耶穌,亦即被耶穌稱為「磯法」,意即磐石的那個彼得。本主日,馬太福音記載耶穌在加利利開展他的事工,並在那兒跟彼得及安德烈在內的兩對打魚的兄弟,確立了師徒的緊密關係。
經文可分為上下兩部分,12至17節先交代了施洗約翰因批評希律而下監,耶穌則從那時起開始傳道的工作,由加利利出發,走遍各城各鄉,宣講「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的信息。施洗約翰淡出了傳道的舞台,讓耶穌成為主角,這要應驗約翰自己的預言─「他必興旺,我必衰微。」至於加利利這外邦地何以能成為耶穌傳道的起點?這當中有幾個原因。
首先,加利利是巴勒斯坦地區土地最肥沃、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又坐擁最優越的地理位置,是通往各處的交通樞紐,這些客觀因素都有利耶穌在這兒開展傳福音的工作。此外,因着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加利利人的思想也較為開放,較願意接受新的觀念,這也有助福音的萌芽滋長。因此加利利成為全巴勒斯坦首先看到這位新的教師,聽到他信息的地方。加利利的中心為加利利海,又稱為加利利湖,它是加利利的命脈,滋養着整個地區的農產,也為漁夫帶來大量的漁穫。從18節開始的經文下半部分,耶穌在加利利的湖畔重遇打魚的西門和安德烈兄弟並呼召他們,加上之後也放下漁網跟從耶穌的雅各和約翰兄弟,這四位漁夫率先成為耶穌的門徒。
耶穌揀選了最平凡的人跟從。漁夫沒受過高深的教育,在社會中屬於勞動階層,是不顯眼的一群。然而耶穌看人並不看外表或身份,而是看內心,他看到這群漁夫的潛質,看到他們最少具備以下三種得人如得魚的條件:
一、忍耐。耐性是好漁夫必要的條件,他要在魚兒上釣或撒網、收網前靜待時機,不能操之過急。在傳道或牧養工作上也鮮有迅速的果效,必須按部就班,學習等候的功課。
二、不屈不撓。經驗再豐富的漁夫也不能保證百發百中,失敗時、打了空網後能否立即重整旗鼓,為下一網作更好的準備,這心理素質相當重要。好的傳道者同樣要能在逆境、在失敗時不喪志,堅毅地再嘗試。
三、勇氣。海上工作是高風險的行業,隨時要準備跟突如其來的風浪搏鬥,每次出海都是一趟冒險的旅程。同樣地,作主門徒也有機會因傳揚主的名被迫害,傳道者需要具備無畏無懼的心。
耶穌果然沒有看錯人,他們四人最終都不負所託,成功轉「行」,成為了得人的漁夫,他們各人在不同的崗位上都作了主最忠心的見證人、教會最委身的領袖。
今天,我們已不用選擇是否要放下自己的職業去跟從主,因我們由信主、受洗、加入教會的一刻起,已繼承了門徒的身份,肩負了向人廣傳福音的使命,無論全職或業餘,我們都是得人漁夫中的一員。既然耶穌先從加利利把福音傳開,讓我們也向他學習,努力尋索生命中的加利利,從最不顯眼的地方出發,向最不顯眼的人着手,把愛和希望化作耀眼的光芒,照亮所有身處黑暗、死蔭裏的人。而這星期也適逢一年一度的基督徒合一祈禱周,年度主題是「復和:基督的愛激勵我們」,但願信徒都矢志成為合一、復和的器皿,讓基督的愛激勵我們,使我們成為流通愛與和平的管子,將主的寬恕、接納和平安,帶給世上每一個人。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