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香港聖公會 > 經文淺釋 - 顯現期第四主日
 

馬太福音 5:1-12

作者 : 張樹萱牧師

顯現期第四主日引用一段大家非常熟識;但其實不容易明白的經文:「八福」或稱為「山上寶訓」。馬太福音的寫作者,巧妙地把耶穌的一生,集中在他的教導和訓練門徒的事件上,讓人認識到他是上帝的兒子的特殊地位。歷代學者和信徒在研讀「八褔」或「山上寶訓」時,都有了非常豐富的收獲。概括而言,例如對於到底耶穌是在山上或在平原上宣講信息的討論,各有立論點和支持者。在對象方面到底是門徒或是群眾,對於如何解釋八種福分時,也有不同的重點等等,這些議論,主要因為對比於路加福音6:17-26的相近記載時,所遇上的一些差異,因而引發出很多沒完沒了的爭議。
我個人會視「登山寶訓」是編輯上的一種方式,是對耶穌在不同場合的一些教訓的收集,作為耶穌對當時群眾和跟從者的一些指引。「八福」即馬太福音5:1-12為「慕道」或「學道」的入門基礎。列舉一些耶穌對跟從他的人所具備的質素要求。然後耶穌進一步要求信徒要「作鹽作光」(馬太福音5:13-16)作為信徒「行道」,繼續成長,邁向成聖的指引。所以「八福」的對象,是群眾和門徒的混合體,是讓群眾在聽完那些信徒的特質和要求後,選擇是否仍然願意跟從耶穌,作主的門徒:那些人得上帝之福?
1. 心靈貧窮得天國
很多人信仰起點,並不是發現上帝,相反是看到自己或人的軟弱和限制。人在事事順利,以為自己可以管控到自己身邊周圍的事情時,他們並不察覺上帝的存在。也有可能他以為自己就是上帝。Poor in Spirit發現自己心靈上的空虛,靈性上的缺乏,極需要上帝時,就是人轉向上帝的一個轉捩點。所以自覺心靈貧窮,是進入天國的第一步。
2. 哀慟的人得安慰
能夠為自己過往的無知和過犯、別人的罪、世界的苦難而難過哀慟的人,才是個真正願意努力改過的人,也是最容易接受上帝赦免的人。因為哀慟的痛苦會令人不想再次經歷哀慟,因此就會產生一種不再犯錯;努力去改變的動力。上帝安慰的能力就能改變人心,平復一切的傷痛。
3. 謙和的人得地土
今日社會可能會認為「謙和」並非是強者的表現,往往只是弱者和無能力者被迫採用的舉動。但真正的「謙和」,是有能力者在可以選擇的情況下所作出的選擇。耶穌本有神性的一切能力,去避免和選擇一些輕鬆的途徑去完成上帝的旨意。但他為所有信徒留下一個榜樣,就是得人和勝過世界的力量,不是靠能力壓倒別人,也不是靠武力降服世界。基督是以謙和、溫柔,去勝過世界。
4. 飢渴慕義的人得飽足
信徒自知在靈性上有軟弱的地方,在行善與行公義時又有缺乏動力的情況,如果從正面去尋求上帝的幫助的話,這種「飢渴」的態度就會成為我們尋找得力和成功的秘訣。耶穌在馬太福音7:7-8應許說:「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找到;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就得着;尋找的,就找到;叩門的,就給他開門。」凡渴慕上帝的人,都像羊群在大牧人的引領下,得到青草飽足,又有活水滋潤心靈。
5. 憐憫人的人必蒙憐憫
我認識一些朋友,他們說還未做好基督徒的要求,所以未敢參加洗禮班,未敢接受洗禮。但那一位信徒是可以做好所有基督徒的本分呢?我覺得這裏所指的並不是指我們要憐憫別人,才會得到上帝的憐憫。試問誰人可以藉做好事,得上帝喜悅而得救呢?所以這裏的重點不在於是否得救重生的問題,是那些人能否了解到耶穌救人的心意呢?很多人認識上帝的第一步,就是經歷到上帝「憐憫」的心腸,認識到上帝差遣獨生子降生救贖世人的事實。一個肯去憐憫別人的人,他才會真正體驗到被憐憫的重要性和真實性。
6. 清心的人得見上帝
這裏所指不單是思想行為上的純潔,更是指進一步要求信徒對上帝有單一的敬拜和純潔的心。Pure in heart是對上帝無雜質的信靠。信徒初期可能會因為各種自我的因素被吸引親近上帝,就如今日一些人會因喜歡基督教辦學而到教堂參加聚會,起初是無可厚非的。但上帝漸漸就會要求信徒在更多的時間和情況下,以單純的「愛」來回應對上帝「愛」的呼喚。
7. 締造和平的人被稱為上帝的兒子
回顧耶穌的一生,他不單沒有讓人在與人相處的事情上,造成混亂與紛爭,他更為人締造和平的環境。他先要人透過他與上帝和好,使人可以與自己和別人和好,並且與世界及大自然平衡共存。耶穌基督的跟從者,就是效法基督犧牲的精神去締造和平的空間和國度,這也是每一位基督徒不斷成長所經過的階段。
8. 為義受迫害的人得天國
我們不用害怕會因為成為基督徒而吃虧,也不用擔心因信仰而受到迫害。因為一切的福樂,都會在天國裏得到完全。這也是基督徒得贖成聖的應許和盼望。耶穌應許說:『人若因我辱罵你們,迫害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要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很多的。』
最後,在農曆新年期間,祝大家新年進步,八福齊來!

上一篇經文淺釋   返回   下一篇經文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