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主日的福音經課可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13-16節,耶穌以光和鹽的比喻,教導門徒在世上作見證;另一部分17-20節,耶穌強調自己的教導不是廢掉律法,而是成全律法。
在5:11-12節,耶穌說:「人若因我辱罵你們,迫害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要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很多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迫害他們。」從別人的辱罵、迫害及捏造各樣壞話毀謗的情況,我們可以猜想,當時耶穌的教導、門徒的所言所行、馬太福音群體的見證,在社會中帶來怎樣的效應與現象?眾人如何看待他們呢?如果我們能夠連貫地閱讀,就自然地明白13-16節中,耶穌以兩個日常生活可見可知的事物—「鹽與光」作比喻的目的與意義。鹽與光,在腐壞、黑暗之中,誠然是一份盼望,但鹽與光帶來的巨大改變,卻不容易被世界接受。
「你們是地上的鹽……你們是世上的光。」「你們」是一個強烈的邀請與勸誡,當世界的他們(大部分)「失去了味、活在黑暗」時:「你們」是一個很難的選擇,獨排眾議是早期教會的現況,卻又是門徒活活的見證。鹽,在古代是重要的必需品,《便西拉智訓》39:26曾經提及:「人的生命一切所需之首,是水、火、鐵、鹽、細麥麫、奶、蜂蜜、葡萄汁、油和衣服。」鹽具有調味、淨化及防腐功能,正如光一樣,光驅走黑暗,為世界帶來光明、溫暖及「使人能看見」。因此鹽與光的果效是不能夠隱藏的,它們的出現就必然帶來察覺與改變。
此外,鹽在近東文化中亦有訂立盟約之用(參見:民18:19、歷下13:5),舊約聖經中稱為鹽約,象徵不朽壞永恆的約;這亦延伸到古代近東,與別人吃鹽、以鹽為記,表示深厚的友誼和忠誠,故此我們便能明白,共觀福音中馬可福音9:50「鹽本是好的,若失了鹹味,你們怎能用它調味呢?」後加上一句:「你們中間要有鹽,彼此和睦。」。鹽,成為和睦、友誼的標記,那麼耶穌說「你們是地上的鹽」,除了表達了信徒要為世界帶來除淨、防腐的果效外,信徒彼此之間,亦要成為鹽彼此調和,正如保羅在《歌羅西書》4:6說:「你們的言談要時常帶着溫和,好像用鹽調味,讓你們知道該怎樣應對每一個人。」
「鹽與光」的果效是顯明易見,不能隱藏、無法失卻的。在顯現節中,基督的身份、威榮與能力,隨着醫治、神蹟與教導,也一一顯明出來。同樣地,信徒的使命與見證,也是理應不能隱藏:門徒的生命本身就帶來更新與改變,而這種更新亦很自然地成為基督在地上與世上的榮耀。
至於第二部分17-20節,耶穌在這裏清楚說明他的教導,並不是一種推翻律法、反先知反傳統的教導。相反,他的教導是承襲傳統,更要成全與實現律法。在登山寶訓馬太福音5-7章的整體結構中,5:17-20節好像一個引言,帶領參與在山上聽道的會眾,從新思考了歷世以來律法的教導。當耶穌說:「我告訴你們,你們的義若不勝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絕不能進天國。」這並不是抬舉文士與法利賽人的義,而是提醒每一個聽道、學習律法的人,要比文士、法利賽人對律法、對教導更為渴慕、更為堅持。
弟兄姊妹們,我們又有否對上帝的教導有一份渴慕、認真的心呢?一個跟隨主的門徒,怎能不學習主的道?舉一反三, 一個學習主道的人,又怎會成為失卻味的鹽、斗底下的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