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香港聖公會 > 經文淺釋 - 大齋期第一主日
 

馬太福音 4:1-11

作者 : 梁麗娥牧師

依照主日經課表,無論在禮儀年的那一年,大齋期第一主日的福音經課必定選讀有關耶穌在曠野受魔鬼的試探,今年是禮儀年甲年,所以今天的經課選自馬太福音4:1-11。
在馬太福音作者的筆下,當耶穌在約旦河受洗後,他就被聖靈引到曠野。在4:1開始時的「當時」一詞,表示了這事緊接發生在他洗禮之後,新約學者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認為,福音書作者如此表達,是要顯示道成肉身的奧秘(註),這就是說在耶穌洗禮時,肯定了耶穌是上帝兒子的身份,但他同時確實地跟我們一樣受制在肉體之中,亦受魔鬼的試探,顯出上帝的兒子甘願為人謙卑自己。
曠野是以色列人在出埃及的過程中經歷上帝恩典和考驗的場景,昔日以色列人得到上帝的拯救和帶領離開埃及,在曠野每天得到上帝賜下嗎哪和鵪鶉的供應,但他們卻不能信靠上帝到底,以致除了迦勒和約書亞二家之外,曾在埃及居住的一代人都不得進入上帝應許之地(參:申1:19-40)。除此以外,耶穌在曠野四十天禁食,就像摩西和先知以利亞的經歷(參:出34:27-28及王上19:1-9),他們禁食的過程都是完全倚靠上帝、經歷上帝的同在。因此,在大齋期第一主日誦讀耶穌在曠野禁食四十晝夜,是要讓我們知道沒有人能免受試探,但耶穌已成了我們敵擋誘惑的榜樣,因着耶穌的經驗,強化信徒在大齋期克己的心志,從而幫助我們作好準備迎向耶穌的受難和復活。
依照馬太福音的描述,耶穌禁食四十晝夜後就餓了,「那試探者」(就是魔鬼)來跟他說話,之後開始了一連三次的試探。按照希臘文「魔鬼」一字的意思是誹謗者、誣告者,在馬可福音1:12-13則用了「撒但」,是希伯來文敵對者的意思;在舊約約伯記第一及第二章曾描繪出希伯來傳統所理解的撒但會如何試驗人。直至兩約之間,對「撒旦」的理解則發展為是叛逆上帝的墮落天使,專門引誘人離開上帝的旨意。因此「那試探者」也就是撒但、魔鬼。
在第一及第二個試探,魔鬼都以類似對夏娃說話的表達,分別指出憑耶穌是上帝兒子的身份,可以將石頭變為食物及從殿頂跳下而得到上帝的保護。第一個試探的目的,是引誘耶穌使用自己的特殊身分來滿足自己肉體的需要,也即是誘使耶穌放棄他人性的限制。第二個試探的目的是引誘耶穌試探上帝、從而駕馭上帝,魔鬼在此更引用了聖經,企圖混亂耶穌,事實上卻是曲解了經文的原意。第三個試探是魔鬼提議了一個簡易方法給耶穌去建立他的國度,這卻與耶穌要在十字架上受死後才進入光榮的謙卑犧牲方式完全相反。
雖然魔鬼懂得引用聖經來試探耶穌,但是耶穌比魔鬼更熟悉聖經和上帝的旨意,所以他能以聖經的話來還擊,並勝過魔鬼,而且他清晰自己的使命和上帝的計劃,以致不會貪一時之快。因此,耶穌的榜樣提醒我們要認真地學習和認識聖經,才有能力在這似是而非的世代分辨出上帝的旨意;若誤解了聖經,卻以為自己是對的,恐怕在不自覺之中自己成了魔鬼的俘虜。在大齋期間,當我們以不同的方式去鍛鍊靈命時,也需時刻小心可能出現的各種誘惑。求主幫助我們勝過那惡者。阿們。
註:《馬太福音神學註釋》侯活士著,李雋譯(香港:基道,2013)。

上一篇經文淺釋   返回   下一篇經文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