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香港聖公會 > 經文淺釋 - 聖靈降臨期第十主日
 

馬太福音 14:22-33

作者 : 鄧翊匡牧師

在耶穌使萬多人(五千男人和可能是五千多婦女及小孩)吃飽(十四13-21)後,耶穌催門徒上船離開(22),目的是想疏散大批的群眾,這或許因為他希望在因神蹟而被擁戴的熱烈氣氛下,想透過獨自上山禱告退修(23),讓自己省察,或是作為「身教」,讓門徒和後來的信徒,要時刻在順境中要省察,歸回屬靈的初心。在繁囂的生活中,我們能怎樣找回我們屬靈的初心?
同一時間,留在船上的門徒,正經歷風浪的顛簸(24)。其實猶太人對海的觀感,是「混沌」(參考創一2)和充滿危險的,如那時在船上的門徒般。承接「五千人吃飽」的故事,耶穌同樣可能是出於「憐憫」(十四14),在天快亮(也是最黑暗的時候)時,耶穌提早結束他的退修,然後在海面上行,走去安撫門徒(25)。這幅圖像,讓我們聯想到創世記一章2節「上帝的靈『運行』在(混沌的)水面上」。現在,是上帝的「兒子」走在水面上,呼應稍後門徒的認信(33)。在別人方寸大失,不知從何倚靠時,我們怎樣以憐憫的心,靠上主帶領讓別人重新找出方向?
然而,那時的門徒因驚慌誤認耶穌是鬼怪(26)而非救主。耶穌即時表明身份:「放心!是我,不要怕」(27)。「是我」的希臘文 “ἐγώ εἰμι” 和出埃及記三章14節中上帝向摩西表明自己「我是自有永有」的希臘文 “ἐγώ εἰμι ὁ ὤν” 的語法相近,指向基督的神聖身份。在禱告中,當上主對我們說「是我」,我們會怎樣回應?
第28-29節,是馬太福音獨有的記載(馬可福音和約翰福音也有「耶穌在海上行」這個故事),這兩節是平行對比13-21節。彼得在水上能行,是因他將自己交給耶穌,如門徒將餅和魚交給耶穌(17-18)。然而,彼得一見風很強,就怕;怕,就沉(30)。這呼應了十三章20-21節撒種的比喻中種子被撒在石頭上,比喻聽福音的遇到困難而經不起考驗就跌倒,所以耶穌稱彼得是「小信」(31)。面對信心的危機,我們應如何倚靠上主呢?
類近第八章23-27節的記載(平靜風和海),耶穌上船後,風浪就平靜(32)。對比同一個故事於馬可福音六章52節話門徒因未明耶穌是上帝的身份而驚奇,馬太福音在這裏則指門徒卻因此而認信:「你真是上帝的兒子」(33)。在每周崇拜中「認信」時,我們的心思意念又是怎樣的呢

上一篇經文淺釋   返回   下一篇經文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