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香港聖公會 > 經文淺釋 - 聖靈降臨期第二十主日
 

馬太福音 22:15-22

作者 : 葉子良牧師

「陷害」(15節)、「惡意」(18節)、「假冒為善」、「試探」,我們從字面已經可以感受到本主日福音經課所記載的緊張場面。或許,這正是作者的用意,要使讀者對不久以後發生的悲劇產生預感。
《馬太福音》自第二十一章,耶穌和門徒進入耶路撒冷開始,整個氣氛便變得緊張和複雜起來。耶穌潔淨聖殿,在殿裏醫治盲人和瘸子,小孩子高呼「和散那歸於大衛之子」,令祭司長和文士「很生氣」(21:15)。祭司長、百姓的長老與耶穌就權柄所作的討論,還有耶穌一口氣說出兩個兒子的比喻(21:28-32)及惡園戶的比喻(21:33-34),使祭司長和法利賽人萌生要捉拿耶穌的念頭(21:46)加上上主日經課中,耶穌再說一個喜宴的比喻(22:1-14),促使法利賽人在本主日經課中先商議要怎樣陷害耶穌,繼而與希律黨人合作把陷害的計劃實行出來。
由生氣到萌生捉拿耶穌的念頭,由念頭到商議陷害的計劃,再由商議計劃到找別人合作實行,我們彷彿目擊耶穌的處境變化。耶穌的前路變得越來越危險,與他敵對的人也變得越來越多。如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所言,在眾多與耶穌為敵的人,並他們的彼此合作之中,法利賽人的門徒與希律黨人的合作最為意味深長。因為希律黨人是支持羅馬帝國管治,從中取得權力和地位的群體,而法利賽人則是堅守猶太民族主義的一群,一直與羅馬帝國政權保持距離。按常理,他們根本沒有可能彼此合作,但隨着法利賽人渴望除去耶穌的心日益強烈,他們最終竟主動尋找希律黨人合作,違背自己堅守的立場。許多惡事之所以成真,也循着相似的軌跡發展。最初只不過是一次生氣,浮現惡念,繼而日思夜想,計劃惡事,最終放下原則,只想令惡事成真。
這時候的法利賽人,不顧原則和修養,與希律黨人一同說出口不對心的話。他們稱呼耶穌為「老師」,形容耶穌是「誠實的」,「誠誠實實傳上帝的道」,並且「無論誰都一視同仁」,「不看人的面子」(16節),為的就是要發出一個兩難的問題,陷害耶穌。諷刺的是他們這些口不對心的話,正是對耶穌最好的形容!耶穌也如他們所言,不看他們的面子地直斥他們「假冒為善」(18節)。
兩難問題:「納稅給凱撒合不合法?」難在如果耶穌說不合法,雖看似高舉了民族和信仰,但他就會變成反抗羅馬帝國的人,可被立即捉拿;如果說合法,他又會被看成與希律黨一夥,支持外邦政權,盡失跟從者對他的信任。究竟要依帝國的法,還是遵從上帝的法呢?耶穌沒有墜入兩難的陷阱,也沒有在「法」的問題上與他們糾纏,他要直接指出最根本的問題。
耶穌指着鑄有凱撒像和名號的納稅錢幣,說:「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21節)假若鑄有凱撒形像的錢幣屬於凱撒,要歸於凱撒,那麼按着上帝形像創造的人呢(創1:26-27)?豈不屬於上帝,要歸於上帝嗎?問題源於人沒有了解和看重自己本有上帝的形像,結果便常常糾纏於表面的事情,甚至容讓惡念蔓延,助長惡念成真。法利賽人和希律黨人沒有認清自己本有上帝的形像,結果便為了面子、地位和權勢等,設法除滅上帝的兒子,也不自知。相反,耶穌清楚知道自己屬天父,他要實行的只有天父交託的使命,所以不怕面對兩難的問題,也可以裏外一致,誠誠實實傳上帝的道,誠實地做人。

上一篇經文淺釋   返回   下一篇經文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