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香港聖公會 > 經文淺釋 - 聖靈降臨期第二主日
 

馬可福音 2:23-3:6

作者 : 鄧翊匡牧師

踏入乙年聖靈降臨期第二主日,選讀馬可福音二章23節至三章3節,是該福音書記載耶穌第一和第二次「公開」地在安息日「作工」(一章29至31節在安息日醫治西門的岳母,是「非公開的」)。這個昔日充滿革命性的作為,對今天的我們,有甚麼提醒呢?
經課一開始就描述那天是「安息日」,一個在律法中指明不能作工的日子(今日的舊約經課:申五12-15)。耶穌和門徒經過麥田,而門徒可能因為肚餓,就摘麥穗(二23)。律法指明,縱然那不是自己的麥田,但只要不是用鐮刀割,而是徒手摘,是容許的(申廿三25),目的是讓有需要的人能得飽足。從這裏看到,律法本意,是從「憐憫」的角度出發。然而律法去到耶穌的時代,單單是與安息日有關的守則就發展出數千條,而就着安息日不可作工,其中兩條就是不可收割和除糠,而門徒的舉動正正是「犯規」。為何門徒會這樣?其中一個可能是耶穌所揀選的門徒都是當時的罪人(如二章13-17節的利未)和基層的勞動人士(四位漁夫西門彼得、安得烈、雅各和約翰),所以在體制上或生活空間上一向沒有守律法的習慣(試想想,深夜要出海打魚的漁夫,如何如法利賽人般,日間有精力守各種的規條習慣?)當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們餓了。
當耶穌被法利賽人質問何解他的學生會做不合法的事時(二24),耶穌就舉出撒母耳記上廿一章1-9節的一個事件來回應(二25-26):後來成為了猶大國王的大衛,為了逃避掃羅王的追殺而逃難,逃到祭司亞希米勒那裏為自己和隨從求食物,而亞希米勒就給了大衛只有祭司才可吃的供餅(出25:23-30,當聖所內的陳設餅要替換時,舊的歸祭司)。耶穌以此故事來挑戰法利賽人的固有觀念。被國民敬重的祭司亞希米勒因看到飢餓的大衛和隨從,就將原先只能給祭司吃的餅分給他們,那麼安息日中是否因為不能作工,就要將飢餓的人定罪?耶穌指出安息日的真正意義,是天父為人而設的(二27)。呼應二章10節耶穌有「權柄」趕鬼,在這裏他指自己是安息日的主(二28),意思就是他是律法的主,而律法理應是為上主愛世人而設。
辯論完後,耶穌進入會堂準備教導。在會堂中,有一個人,他有一隻手萎縮了(三1)。經文無描述這人的背景,以及為何會在這時出現,但重點是,他是一個在主的殿中需要醫治的人(試想想,手是我們工作很重要的部分,故此那人的手不能作工,對生計是有很大影響)。在此,福音書作者第一次描述聖殿裏的人計劃透過有目的地窺探,以便找機會控告耶穌,而這個「計劃」,卻是看耶穌會不會在安息日醫病(三2)。從寫作的鋪排(由二章18-22節的禁食至摘麥穗到醫病),作者巧妙地將法利賽人對律法盲從的荒謬,一一呈現出來。這時,鑒察人心的主耶穌,請那手萎縮的人「起來」(三3),這「起來」一詞,與二章9和11節中叫癱子「起來」是同詞,希臘原文另一解釋是「復活」。耶穌,準備「復活」這人的生命!
在禁食事件(二18-22)和摘麥穗中(二23-28),耶穌先後分別以律法(參與婚宴的人可以不用守律法以免掃興)和歷史事件(大衛逃難時吃陳設餅)來回應質疑他的人。在這醫治的事上,耶穌更直接地以人性的善惡來回應,以致沒有人敢作聲(三4)。福音書作者在這裏第一次描述耶穌「怒目」和「憂傷」(呼應一41「動了慈心」),這正正是充滿人性的主!然後,他如醫痲瘋(一40-45)和癱子(二1-12)般,只需「說話」的指令(叫病人伸手),病人立即順從和得痊愈(三5)。「虔敬」的法利賽人反應怎樣?他們竟然去找他們一直鄙視和認為不潔的希律黨人,商討怎樣除掉耶穌(三6)!這兩群人原是互相排擠的,但竟因為耶穌而聯合起來。耶穌是真光,將這些人內心為了利益的黑暗照出來,以致他們放棄原則,走在一起。
法利賽人的反應,對作為信徒的我們是一大警告!今天,我們有否因自己的利益,表面以信徒之名裝得公義善良,但背後卻是結黨欺凌孤獨無助的人呢?願主親自鑒察和督導我們。

上一篇經文淺釋   返回   下一篇經文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