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香港聖公會 > 經文淺釋 - 聖靈降臨期第十八主日
 

馬可福音 9:30-37

作者 : 葉子良牧師

馬可福音記載耶穌三次預言自己的受難與復活,我們在上主日的福音經課裏讀到第一次(8:31),也知道彼得聽見預言後的反應(8:32)和耶穌因此對門徒的教導(8:33-38)。來到本主日的經課,耶穌第二次預言自己的受難與復活(9:31),門徒又有怎樣的反應?耶穌是否會就門徒的反應,再次說出相關的教導呢?
經課的開始,描述耶穌離開較早前去到的地方,就是位處北面的凱撒利亞腓立比一帶,經過加利利,開始向南邁向耶路撒冷。這個向南的旅程,連繫着馬可福音下半部分的發展。耶穌的身份和使命,還有作耶穌門徒的意思,自此越發清晰。有別於耶穌和門徒過往在加利利公開活動的方式,這次「耶穌不願意人知道」(9:30)他們經過該區,「因為他正教導門徒」(9:31)。耶穌選擇不公開活動,相信他一方面希望與門徒有更多共處的時間,另一方面亦與門徒近來的表現有關。除了彼得早前的反應,在耶穌兩次預言自己受難與復活之間,門徒的表現也是令人失望的。首先是在耶穌登山顯榮之後,門徒顯然並不明白耶穌所說「從死人中復活」(9:10)的意思,還有在遇上被污靈附身的孩子一事上,極可能反映門徒沒有藉着禱告工作(9:28-29)。有見及此,耶穌再一次預言及教導他們,自己將要受難和復活的道理,可惜的是「門徒卻不明白這話,又不敢問他。」(9:32)
耶穌第一次預言,一向作為門徒代表的彼得,向耶穌表達反對。第二次預言,門徒不明白又不敢問。門徒不敢問耶穌問題,不是馬可福音描繪門徒一向的性格。相反,在馬可福音裏,門徒常常就他們不明白的事情和說話發問(4:10、7:17、9:11、28、10:10、13:3),尤其在只有耶穌和他們共處的時候,門徒怎會忽然不明白又不敢問耶穌?也許耶穌的說話,與門徒的期望相差太遠了,不明白源於不願意明白,下文可說間接肯定了這點。
在迦百農,耶穌發現門徒在路上彼此議論,「門徒不作聲,因為他們在路上彼此爭論誰最大。」(9:34)這一方面引進耶穌其後的教導,另一方面亦表明門徒在哪些情況下會「不作聲」或「不敢」說話。於是「耶穌坐下」(9:35),就是以拉比教導門徒的姿態開始教導。
耶穌首先重新定義「大」。「大」不是門徒心目中或當時社會中的力量大和階級高等等,這些是「人的意思」(8:33)。「上帝的心意」是大的,願意為首的,「要作眾人之後,作眾人的用人。」(9:35)這說法在當時或今天也是超出人的習慣和期望的!所以,耶穌以小孩來加以說明。小孩在古代社會裏的地位與現代社會迥然不同,在現代人眼中,小孩常常是家庭的中心,地位十分重要。然而,小孩在古代社會是處身邊緣的一群,他們沒有地位,代表軟弱、無助和被忽視。因此,耶穌說:「凡為我的名接納一個像這小孩子的」(9:37),實在是說:「凡為我的名接納社會上軟弱、無助和被忽視的人的」,就是「接納我;凡接納我的,不是接納我,而是接納那差我來的。」耶穌不但以說話教導他們,亦以行動「領一個小孩過來,讓他站在門徒當中」(9:36),又在門徒面前「抱起」小孩,表明作眾人之後,接納無助者,正是他的使命,也是每個跟從他的人的使命。
我們作為耶穌的門徒,領受同樣的使命,問題是我們選擇怎樣回應。我們「明白」耶穌的教導嗎?我們願意實踐作為門徒的使命嗎?我們找到和接納現今社會中的「小孩子」嗎?

上一篇經文淺釋   返回   下一篇經文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