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香港聖公會 > 經文淺釋 - 聖靈降臨期第廿一主日
 

馬可福音 10:17-31

作者 : 張樹萱牧師

上主日耶穌剛被法利賽人設局試探,就是「男人休妻合不合法」,正是律法與慈愛中間的兩難之處,挑戰律法中對弱者可能帶來的困境。法利賽人的提問,是有目的地要找耶穌的痛腳,但這個人來問耶穌如何得永生,簡單清楚直接的問:「善良的老師,我該做甚麼事才能承受永生?」似乎他並無惡意。
有一次訪問北京時與一些中國官員談及基督教信仰的時候,他發表了一些信仰大同的觀點,當他被基督教前輩質疑並表達基督徒對耶穌基督是唯一的拯救的時候,他就振振有詞的說:「我相信上帝是愛,基督徒也很有愛心。我認為信上帝的人應該會進天國,但我同樣相信,一個一生沒有做過壞事,熱心公益,為人民服務的人,上帝也不會拒絕他,這些人也應該進天國,大家都不會反對吧!」
該做甚麼?
人人都會面對死亡,永生的問題其實也就是對生命意義的反思。本主日經課同樣的事蹟在馬太19:16-30記載中指出那人是位青年v22,另外路加18:18-30描述他是個官v18;綜合符類福音的描述就是一個有權勢又有錢的青年人跪着向耶穌請教。今天或許我們應該先問這樣的一個人到底還缺少甚麼?他為何要來問耶穌關於得到永恆生命的事呢?
對於這位有錢,有權勢的青年人,耶穌先提醒他善良的標準和良善的根源,並且引用十誡中人與人之間相關誡命。「誡命你是知道的:『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不可虧負人;當孝敬父母。」雖然我們無法知道耶穌為何只念出這六誡是否有其特別意思。但假如我是一個猶太人的話,我會很自然的將其餘的四條誡命也背誦出來,以表達我確實的知道。
所以耶穌是刻意將這些誡命誦出,目的並不是問他知不知道,因為這些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就是猶太人當時的生活方式。從表面來說當時在社會上應該沒有一個猶太人是不認識十誡和不遵守十誡的,因為他們基本上從小在家庭和社會中,就是這樣行。所以耶穌實際上是問一個深層次的問題,就是這人是否明白誡命中背後的真正意義。
缺一或缺二
耶穌看着他,就愛他,對他說:「你還缺少一件: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然後來跟從我。」這裏看來似是第一件事先「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然後第二件事就是「來跟從我」。耶穌指那人缺少的就是「來跟從我」,因為他心裏只願意或他認為,永生是可以用功德來交換或賺取的。所以當耶穌要求他捨棄財富,然後來跟從他的時候,那人就「憂憂愁愁地走了,因為他的產業很多。」其實產業多少並不會影響一個人得救與否,但一個人是否願意跟從耶穌,接受基督的拯救並且順服上帝的旨意才是關鍵。基督徒必須先放下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來跟從耶穌。
誰能得救呢?
當耶穌說:「有錢財的人進上帝的國是何等的難哪!」
門徒反問:「這樣,誰能得救呢?」
從符類福音綜合對這人的描述,讓我們看到今日人所依戀的主要對象:
靠錢財:今天人太重視物質生活,以致將時間投放在物質的追尋當中,忘記生存的意義,失去生活的目標和方向。很多人甚至因此而失去健康,家庭和應有的人際關係,錢財就成為了他們的主。
靠權勢:人天生就有一種掌控別人和事情的本性,也可能是因人過份演繹上帝讓人治理大地的權利。權勢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可以為你帶來很多別人所沒有的好處。對於權勢的追求也是非常危險的,很容易就使人以為自己就是上帝。然而一切權能的根源都來自上帝,屬於上帝。
靠年輕:很多人覺得永生是討論死後的問題,自恃現在身體健康,這些死後往那裏去的問題,遲一些再講吧!如果我們以這種心態來回應上帝透過耶穌基督給我們的啟示和呼喚的話,我們就真的與聖經所形容的那人一樣,會「憂憂愁愁地走了」,得不到真正的平安和喜樂的生命,因為我們所不願意捨棄的實在很多。
耶穌看着這些人,說:「在人不能,在上帝卻不然,因為在上帝凡事都能。」原來不憑己力,唯靠耶穌就是基督信仰的秘訣,也是基督徒經歷和不斷體驗的實況。最後,耶穌提醒門徒說:「有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是要提醒我們不要自以為是,更不要輕易自滿。因為我們所付出的,遠遠不及基督所作出的犧牲,我們所收取的卻遠超於我們所想所求。

上一篇經文淺釋   返回   下一篇經文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