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香港聖公會 > 經文淺釋 - 聖靈降臨期第廿五主日
 

馬可福音 12:38-44

作者 : 鄧翊匡牧師

今天的經課,馬可福音將耶穌「譴責文士」和「寡婦的奉獻」兩件事連在一起,作為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後(由十一章開始)接觸當時的文士、法利賽人(十二13)、撒都該人(十二18)這群掌管領導和教導民眾信仰的人的不滿作一個總結。
耶穌在這次的教導中,描述了三種人物,並可分為兩組。第一組是「文士和財主」,而第二組是「寡婦」。第一組人物,是當時被受尊崇的一群:文士是律法的教師和詮釋者;財主則是被視為因有上帝的賜福而能擁有財富的人(十17-22)。寡婦,則被視為不被祝福的一群。
在第一個教導「譴責文士」中,文士穿長袍(38)、坐會堂高位和宴席首座(39)、作很長的禱告(假意)(40)等,是當時文士們的「常態」。所謂「常態」,那就是就算某些文士想「謙虛」下來,「常態」也未必容許,因為這些都是維繫着整個信仰群組的文化標記。例如一個文士穿長袍在街上行,對民眾來說,可能是一份祝福,甚至是光榮,因為在自己的地方,上帝所按立的教師在自己生活的地方行走,是一份光榮。
因此,耶穌的譴責,就顯得更加可貴。誠然,耶穌並非一面倒地批判文士(如上主日的福音經課:馬可福音十二章28-34節),他也知道並非所有文士都是差的。然而,人性最易受到誘惑,就是以「常態」為由,合理化自己的「利己」行徑。當中,在39節中「侵吞寡婦家產」,或許是馬可福音作者有意無意地去連結「譴責文士」和「寡婦的奉獻」兩事的橋梁。
為何文士會「侵吞寡婦家產」?有說法是「文士」一職本身是非受薪的,故此「文士」本身應該有其他賺取生活所需的工作。然而,一些文士以「被供養就能得上帝賜福」為由,欺騙寡婦們「供養」他們。另一說法是收取高昂的「律法解說意見費」,為寡婦提供「獲上帝庇佑」的竅門。因此,承接此說法,在「寡婦的奉獻」教導上,就解釋了為何寡婦這麼窮,也指出文士在「常態」之下被誘惑的狀況。
在耶穌作出第二個教導時,他面向銀庫坐着(41)。他坐的位置近婦女院,也在外邦人院附近,兩院中間,稱「美門」,放置了13個漏斗金屬器皿來收集捐獻。財主會將錢換成大量銀幣,以致投入這些金屬器皿時,會發出很大的聲響。或許在當時,這也是「常態」,因當時「財富」是被視為上帝的賜福,故此這些聲響被視為「讚美上帝之聲」。然而,在耶穌眼中,這些聲音,就有如「文士穿長袍」招搖過市(38)一樣。
寡婦呢?耶穌說寡婦比眾人所投的更多(43)。寡婦投的,不單是在不足之下而投(44),更甚是在被信徒領袖欺騙之下(40),仍渴求上帝的憐憫,仍對上帝感恩而奉獻。或許,這也是我們一份生命的功課:感恩奉獻真正的意義是甚麼呢?是感謝上帝讓我們「幸運」地「出入平安」、「花開富貴」,還是一份從生命深處,在哀樂困苦中,感恩上帝與我們生命的連結呢?我們又會否如財主般,以為自己的善行,就是對上帝的讚美?立志行善之時,又有否不自覺將別人推入黑暗中?願上主接納我們的不足,憐憫我們。

上一篇經文淺釋   返回   下一篇經文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