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香港聖公會 > 經文淺釋 - 顯現後末主日(大齋前主日)
 

馬太福音 17:1-9

作者 : 梁麗娥牧師

耶穌「登山變像」的事件,在三卷「對觀福音」都可以找到(太17:1-13,可9:2-13,路9:28-36)。根據現時香港聖公會採用的主日及聖日經課表,耶穌「登山變像」的經課在一年中有兩次機會宣讀出來,第一次是在本主日:「顯現期末主日」(又稱「大齋前主日」),另一次則在八月六日「基督易容顯光日」。「登山變像」的經文是因應節期的需要,被安排每年宣讀兩次,故兩次的重點並不相同,這方面可見於兩日祝文內容上的不同。本主日因應現時是禮儀年「甲年」,所以福音經課是選自《馬太福音》17:1-9的記載。這段落是《馬太福音》描述耶穌登山變像情景的主要部分。
在段落的開始(太17:1),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和人物都表達了出來。在時間上,「過了六天」顯示這事是緊接於上文「彼得宣認耶穌為基督」和「耶穌預言自己受害和復活」(16:13-28),從這敘述手法看,「登山變像」是與上文的內容息息相關的。經文中表示了事發的地點是在高山上,不過並沒有說明是那一座山,因此一直以來聖經學者對於是哪一座山也有不同的說法。在以色列人的傳統中,上帝很多時候都是在高山上顯現的,除了昔日摩西登上西奈山(出24:13-16)外,以利亞是在何烈山(王上19章)與上帝相遇,因此,耶穌和三位門徒上了高山,正好預備了上帝臨在的場景。
彼得、雅各和約翰是今次與耶穌一起上山的門徒,事實上,在耶穌受難的前夕,也是他們三位陪伴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祈禱的。因此,今次他們看見耶穌變像的光榮,正與之後他們看見耶穌受難前的痛苦成了強烈的對比。有學者認為耶穌今次帶他們三人上山,讓他們看見他的光榮,是要幫助他們以後就算是親眼目擊耶穌的受難,亦不致於對耶穌失去信心。同樣地,如果我們認識主耶穌不單在認知上,也在生命中親身經歷和感受主所賜予的恩典,那麼在人生的高低起伏中,便不致於對主失掉信心了。
摩西是律法的代表,以利亞是先知的代表。他們兩人同時出現並與耶穌談論,顯示出耶穌的特殊身份。之後,雲彩裏的聲音(17:5)就如同耶穌受洗時從天上來的聲音(3:17)一般,聲音中的「愛子」和「所喜悅的」的觀念,相信是分別從《詩篇》2:7及《以賽亞書》42:1而來;此外,在聲音的最後「你們要聽他」的命令,相信是從《申命記》18:15而來的。如此,不單耶穌是上帝愛子的身份再次在榮耀中被確認,他是受苦僕人的身份亦顯出來了。
今天是顯現期最後的一個主日,因此三天後的星期三就是大齋首日,是我們預備迎向耶穌基督受難和復活的開始。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在山上顯出榮光;在幾星期之後,我們同樣紀念他在山上,不過他卻是在各各他山上的十字架受苦;今天他在山上有代表了律法和先知的摩西和以利亞在旁,但他在十字架上時,卻是由兩名罪犯陪伴;今天他被光明的雲彩圍繞,但在十字架上受難時遍地都黑暗了。如此的對比,除了是預表他的受難和復活的榮耀之外,相信亦是要加強我們的信心,幫助我們預備進入大齋期克己和懺罪之中,並能靠着信心最終改變成為光榮的樣式。

上一篇經文淺釋   返回   下一篇經文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