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香港聖公會 > 經文淺釋 - 聖靈降臨日後第六主日
 

馬太福音 13:24-30,36-43

作者 : 劉子睿牧師

本主日的福音經課,可以說是上主日的福音經課的延續,不過馬太這段「雜草的比喻」,是獨有的記載,值得我們特別留意。

馬太福音十三章24至30節,中心旨趣是種子,和上主日的福音經課「撒種的比喻」,其實都是同樣地強調上帝的國必須經過一段艱難的過程才能完全的實現,是異曲同工地對當時信徒群體帶來鼓勵與提醒!

馬太福音的當代讀者,很可能是以第一世紀的猶太族裔基督徒為主,這個群體面對一定的困難和挑戰,並且日益尖銳和嚴重,對於上主的國度在地上的擴展,難免有所憂慮。

和合本中的「稗子」,於和合本修訂版譯作「雜草」(十三25-30,又36-40),是指一種有毒的稻草,在生長的早期,與一般的麥子極為相似,兩者不容易分辨,甚至長成以後和麥子的高度差不多一樣,猶太拉比們稱呼這種「稗子/雜草」為「壞麥子」。假若「壞麥子」與「好麥子」一起生長,應該如何處理呢?再者,經文中也提出一個嚴肅的問題,為甚麼會有這些「稗子/雜草/壞麥子」呢?

耶穌在比喻中的回應,「稗子」是「仇敵」(十三28)撒在田裏的,而這些「雜草」是不宜即時拔出來的,要等待收割的時候,才把它們與「好麥子」分開(十三29-30)。對於比喻的解釋,耶穌卻要等待離開眾人,在屋子裏按門徒的請求,始行作出進深的回應。

從馬太福音作者的觀點出發,耶穌是要應驗先知的說話來用比喻向眾人說話,不過馬太福音引用的經文卻很有可能是來自詩篇七十八篇2節,當中暗示彌賽亞的說話,對群眾來說,並不容易明白。不過另一方面,彌賽亞的奧秘,耶穌仍然在特定的情況下,向門徒顯明出來。

在馬太福音十三章37節開始,耶穌解釋這個「雜草的比喻」,「人子」便是指他自己,他就是那位卑微受苦的僕人(太八20),他並且會再臨和施行審判(十三41)。在經文中,耶穌清楚地指出「人子」是「撒好種的」(十三37),而「田地就是世界」(十三38),「好種」是「天國之子」(十三38),我們可以理解為天國真正的承受者,亦即是耶穌忠實的門徒。至於「惡者之子」便是「雜草」,是屬仇敵魔鬼的(十三39)。

經文更加指出「收割的時候」便是「世代的終結」(十三39),「雜草」要被拔出來用火焚燒,這顯明人子再臨帶來的新時代,審判是不能逃避的!不過同時在審判中,「義人」(太十三17)卻會發出光來(十三43),因為「義人」代表所有聽從及相信先知話語,明白上帝的旨意,並且期望上帝國度來臨的人。「義人」的生命要發出光輝,驅走黑暗,有若太陽一樣,這是何等強烈的盼望信息!

因此馬太福音這一段「雜草的比喻」,幫助昔日的信徒,要明白上主的忍耐,不立即施行嚴厲的審判,卻鼓勵信徒們帶盼望,去等待基督榮耀的再臨,到那時候,「義人」必會發出如太陽一般的光芒!同樣地,這一段經課,也向我們今天作為信徒的一群說話,「有耳的,就應當聽!」(太十三43)


上一篇經文淺釋   返回   下一篇經文淺釋